当600年历史的南京绒花“缩”成5厘米的娃娃衣襟,当AI算法把唐代纹样变成Z世代追捧的“萌系”元素——这项曾因工序复杂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正通过一群年轻人的技术创新重获新生。
AI破解传承困局:让老手艺“听懂”年轻人
绒花制作需经染色、勾条、打尖等30余道纯手工工序,一朵传统绒花发簪售价超600元,却因设计陈旧难以打开年轻市场。老师傅们能做出故宫同款凤冠,但90、00后想要的是能拍照发朋友圈的潮玩。
这个由00后大学生组建的绒花非遗工坊团队耗时6个月构建国内首个“非遗绒花纹样AI数据库”,通过深度学习6000+件文物纹样与全球潮玩爆款数据,开发出智能设计系统。输入“猫耳”“国风lo裙”等关键词,AI可自动生成兼具传统技艺与二次元审美的设计方案。同时,该团队将非遗绒花与多种消费场景相结合,其中包括绒花色系的美甲、绒花非遗娃娃、3d打印绒花饰品等。这样的创意玩法,让非遗传承人不禁赞叹:“AI把唐代宝相花纹改造成‘花瓣渐变猫爪’,我们再用祖传技法手工实现,这种‘科技+手艺’的碰撞,让老客户认得出底蕴,新玩家看得懂潮流。”
这不是简单的“贴标签”创新,AI解决了非遗“设计断层”,互联网打破了“传播壁垒”,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数字解法。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央视影音客户端
-
央视新闻客户端
-
熊猫频道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