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窑交融启新程,青春足迹印龙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窑火薪传”突击队于2025年7月8日奔赴清远市龙颈镇,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文化深耕实践。16名队员立足“数字活化龙窑非遗,青春赓续红色星火”的双核主题,深入探访千年龙窑遗址与南冲革命故地,通过实地田野调查、探访当地领域专家与运用“互联网+文化传承”等方式,全面梳理龙颈镇“红窑交融”的文化基因,为这座深藏粤北的瑰宝之地注入青春动能。

窑火薪传团队成员合照
龙颈镇坐拥千年龙窑技艺与深厚的红色基因,却囿于群山阻隔与交通不便,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长期“养在深闺”。在三圣宫遗址斑驳的砖墙前,在龙窑遗址沉寂的窑口旁,突击队成员触摸着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困境。当地专家坦言,如何让龙窑的非遗薪火不息、让革命精神跨越时空共鸣,是振兴路上亟待破解的课题。为此,团队兵分两路:一组深入南冲革命根据地,走访梁正享烈士故居、大洲村、三圣宫等红色遗址,聆听前辈口述烽火岁月;另一组扎根龙窑工坊,观摩非遗传承人打浆利坯的绝技,记录陶土在窑火中涅槃的全过程。

队员们在梁正享烈士故居调研

队员们在大洲村进一步体悟革命精神

原村支书潘希就为队员们介绍三圣宫历史

队员们在龙窑进行走访调研

龙窑刘灶焕师傅亲身示范拉坯
数字赋能破壁垒,窑火云传万里情
针对文化资源“沉睡”的痛点,团队以数字技术破局。通过VR技术构建沉浸式龙窑遗址空间,高精度复刻窑炉结构与制陶场景,用户可第一视角“云游”千年窑场;同步上线的“窑火薪传”小程序与网页平台,集成3D 360°遗迹全景与革命故事互动时间轴,实现智能导览龙颈文化精髓;同时,为打破语言壁垒,团队以中、英、西、日、泰五语摄制纪录片,全景展现龙窑工艺与南冲革命故事,向世界传递龙颈之声。

网页部分功能开发 图1

网页部分功能开发 图2
创意产品开发是团队活化文化的另一利器。萃取龙窑陶土精心打造的广外60周年联名礼盒,将茶具与风铃淬炼为可触可感的文化信物;在龙颈镇学生群体中开展的红色剧本杀《泥城保卫战》,让祖国的花朵化身守护文明根脉的革命奋斗者,于解密中体认先辈的热血信念。此外,团队策划的“清远龙颈红色文化之旅”数字攻略将登陆主流旅游平台;团队产出的推文,新闻稿也正在积极向地方主流媒体投稿,以持续扩大文旅影响力。

文创产品部分设计图

剧本杀活动开展
青春星火绘蓝图,数字长卷促振兴
当青春智慧碰撞千年积淀,“窑火薪传”突击队以数字为桥、创意为帆,正奋力撬动龙颈镇沉睡的文化富矿。这场“三下乡”实践,不仅为龙窑非遗与红色记忆找到了新时代的打开方式,更为粤北山乡的振兴图景描绘出充满希望的数字化路径。
十指光阴弹指过——“窑火薪传“突击队的清新七日行在磨练与成长中圆满落幕。这一路上,虽说困难重重,却也因青年不倦的努力而被逐一破解:技宣组将红色革命故事的传承精神与大众所好的趣味性创意性地结合,以此为蓝本创作剧本杀;调研组克服语言不通、信息采集与地点对接等多变的沟通交流问题,顺利完成与目标人物的对接环节;文案组跳出”文与实”的灵感瓶颈,完善语言、形成终稿。
这场龙窑非遗文化与南充革命文化的交织,赠予每一位突击队成员丰满而悠长的实践羽翼——实践成果纷纷被人民日报、CCTV中视网、中华网、三下乡网和大学生报业报导,浏览点击量超过五位数。
窑火的生生不息、南充革命的浴血奋斗,都充分体现了这份独属地方特色的“龙颈精神”。时日交迭,精神不灭,这份“龙颈文化”应当在泱泱中华的浩瀚文明之中千古传,万世芳。

龙颈镇地标
文案|张家滕,杨美惠
排版|陈奕桐
图片|窑火薪传技术宣传组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央视影音客户端
-
央视新闻客户端
-
熊猫频道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