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认证的国家一级雕刻师,浙江省高级工艺美术师邢建国先生,凭借其对崖柏根雕的深刻理解与独创性艺术表达,再度引发工艺美术界关注。深耕木雕领域三十余载,邢建国以刀为笔,化朽木为禅韵,尤其在弥勒造像创作中形成鲜明的艺术符号,成为当代崖柏根雕的领军人物。
材艺相生:崖柏根雕的“天人对话”
邢建国的创作彰显“自然为骨,人文为魂”的东方美学观。他视崖柏根料为天地书写的草稿,独创“顺势雕”理论:
-敬畏天然:最大限度保留根材的原始肌理与时空痕迹,将树瘤、孔洞、扭曲形态转化为造像的韵律感
-写意升华:以简练刀工勾连自然形质与人文意象,使弥勒、罗汉等传统题材既具雕塑的厚重,又富文人画的空灵意境。
这种“七分天成,三分匠造”的实践,推动崖柏根雕从工艺装饰升格为艺术表达,其作品被学界誉为“根雕写意派”的开创性实践。
弥勒专境:笑佛雕刻的“刀下乾坤”
在弥勒题材创作中,邢建国独创“三层雕禅法”:
- 形层:以圆融刀工勾勒弥勒开怀体态,突出饱满流畅的视觉张力;
- 意层:精雕面部肌肉走向与眉眼弧度,使笑容兼具亲和力与超脱感;
- 神层:借崖柏油性肌理营造肌肤光泽,赋予造像以温润“玉化”效果。
其作品《大江东去》(2015年中国木雕竹编艺博会银奖)突破传统弥勒单体造像模式,以群雕形式展现弥勒渡江的宏大叙事,层叠的根须化作翻涌江涛,开创宗教题材的史诗性表达。其他奖项更是不计其数
藏界珍品:收藏市场的“价值标尺”
邢建国作品的收藏价值源于其确立的“双稀缺性”体系:
- 材质稀缺:精选百年陈化崖柏,赋予作品不可复制的历史沉淀;
- 艺术稀缺 :弥勒造像融合唐宋造像的雍容气度与当代人文精神,形成“邢氏笑佛”的鲜明符号。
其作品成为高端藏家体系化收藏的标的,市场呈现“藏一件,少一件”的共识。权威藏家评价:“他让崖柏根雕脱离工艺品范畴,成为可传世的精神资产。”
匠脉传承:以刀弘道的“非遗使命”
作为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邢老师始终致力于传统雕刻技艺活化。他提出“根雕三诫”:“不强行改形、不过度炫技、不复制古人”,强调创作者对自然与时代的双重敬畏。目前其工作室已培养专业根雕师十余人,相关技法被列入浙东木雕非遗保护研究课题。
从民间工艺师到国家一级雕刻大师,邢老师用三十六年坚守诠释了“刀木共生”的艺术哲学。在机械复制时代,他手中的崖柏弥勒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根雕“尊重自然、升华人性”的永恒价值。据悉,其个人崖柏艺术展正在筹备中,或将开启根雕艺术的新对话。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央视影音客户端
-
央视新闻客户端
-
熊猫频道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