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化 > 资讯 >

书道的狂澜与心迹:沈鹏书法的时间韵律

发布时间:2025-09-25 17:28|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网络 |  会员投稿|  阅读量:8247

 

 

媒体支持

 

《人民日报》《中国网》《中国新闻网》

《中华网》《长江网》《朝闻天下》《中国文艺新闻网 》

《人民美术网》《艺术中国》《美术大观》

 

前言

 

沈鹏先生是著名书法家、诗人、美术评论家、编辑出版家,中国文联第六届副主席,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主席、第五至八届名誉主席,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2023年8月21日,沈鹏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2岁。

书法是时间的艺术。当墨汁触抵宣纸的刹那,时间便被具象化了——它凝固为线条的疾涩、墨色的浓淡、结构的疏密,更凝结为书写者那一刻的心绪与精神。在中国当代书法的星空中,沈鹏先生无疑是一颗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星辰。他的书法,既承续着千年书道的文脉,又以强烈的现代意识与个人风格,掀起了一场属于这个时代的“书道狂澜”。这场狂澜,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书法本质的深度回归;这种心迹,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一种与时间对话的哲学努力。

沈鹏的书法艺术诞生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语境之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个体与历史,这些张力构成了他创作的深层背景。他的笔下,既可见到对二王风骨的致敬、对米芾“八面出锋”的领悟,亦能感受到来自现当代艺术精神的冲击与启迪。然而,沈鹏并未陷入简单的模仿或杂糅,而是以极强的消化与转化能力,将这一切融铸为一种高度个人化的语言。他的线条仿佛挣脱了形式的束缚,在点画的跳跃、墨韵的氤氲中,构建出一个充满节奏与张力的世界。这个世界,既属于视觉,更属于时间。

“狂澜”,喻指沈鹏书法中那种奔放不羁、气势磅礴的视觉冲击力。他的作品常给人以“险绝”之感——结构奇崛而不失平衡,笔势纵横而内含法度。这种“狂”,并非肆意妄为,而是长期修为后的精神解放,是理性积淀之上的感性飞扬。观其草书,如观大江奔流,时而激荡澎湃,时而迂回深潜,在疾速的行笔中,每一瞬间的提按、使转、顿挫皆清晰可辨,仿佛将时间本身切割为无数个充满生命的片段。这正是沈鹏书法时间性的首要体现:他以笔墨捕捉并重塑了时间的过程性,让观者得以“目睹”时间如何在一笔一画中生成、流动与消逝。

而“心迹”,则指向这狂澜背后的精神深度。书法之于沈鹏,绝非单纯的笔墨游戏,而是修心悟道的方式,是灵魂的迹化。他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即兴而成的草稿与手札,往往展现出一种惊人的坦诚与敏感——欣喜、郁勃、孤寂、旷达……种种心境,皆透过线条的节奏与质感得以泄露。这种泄露不是直白的倾诉,而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隐喻。我们能在其飞白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在其涨墨中体会到情感的凝聚,在其疏密变化中窥见心灵的呼吸。于是,书写的过程成为一场心灵的历险,作品则成为这种历险的忠实记录,是凝固于纸上的“心史”。

让我们一同走进沈鹏的笔墨世界,感受那线条之中所蕴含的时空律动。或许,通过这场艺术与时间的对话,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一位伟大艺术家的创造,也能重新思考:在一切加速的数字时代,书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何以仍能赋予我们深刻的慰藉与启迪。

 

沈鹏先生简介

 

沈鹏(1931年9月—2023年8月),江苏江阴人。别署介居主,著名书法家、诗人、美术评论家、编辑出版家,首批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主席、第五至八届名誉主席,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文联第六届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院长、中国美术出版总社顾问。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造型艺术成就奖”、“全国第三届华夏诗词奖”荣誉奖、“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中华诗词”荣誉奖、联合国Academy“世界和平艺术大奖”等。

 

沈鹏(右)与家人合影(1943年)

沈鹏(1948年)

 

沈鹏(左)高中毕业与好友合影

 

沈鹏与夫人殷秀珍合影

沈鹏作为当代书坛的标志性人物,其艺术成就跨越书法创作、理论研究、诗词创作与教育传承四大维度。他以“碑帖融合”的笔墨语言重构草书范式,以“诗性书写”的精神内核赋予书法哲学深度,更以“弘扬原创,尊重个性”的理念推动书法从实用书写向纯艺术转型。本文将从学术视角切入,系统梳理沈鹏书法的艺术特征、理论贡献、文化价值及历史定位,结合具体作品与学界评论,揭示其艺术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时代意义。

沈鹏的草书以“碑帖融合”为核心特征,其笔法既承续汉魏碑刻的朴拙雄强,又融入晋唐行草的飘逸灵动。以中锋为主,力透纸背,线条如“老藤盘绕”,兼具张力与韧性。单字常作欹侧险绝之态,通过字组间的疏密、俯仰形成动态平衡。通篇如“乱石铺街”,看似无序却以“气”贯穿始终。

 

沈鹏先生陪同李可染先生看展览

 

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向王季迁请教书画鉴定

 

1998年,响应赵朴初(左)号召,协同启功(中),为赈灾出力

沈鹏的书法不仅是技巧展示,更是诗意与哲思的外化。其作品多录自作诗词,书法线条的节奏与诗词意境高度契合。行草的奔放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沉郁相得益彰,笔墨成为情感表达的延伸。

沈鹏继承了中国文人“诗书画印”一体化的传统,其书法中蕴含的儒雅气质与超脱情怀,是对传统文人风骨的现代诠释。启功曾评价其作品“无一旧时窠臼,艺贵创新,先生得之”,正是对其文人精神的肯定。

沈鹏提出“书法是纯艺术”的定位,主张书法应脱离实用书写,成为纯粹视觉艺术。他在《书法本体与多元》中指出:“书法的形式即内容”,通过“时空转换”理论,将书法的线性结构与音乐、舞蹈的节奏相类比,赋予书法抽象表现的可能性。这一观点为书法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独立价值奠定基石。

沈鹏先生与日本书法家田中冻云在一起

 

1987年沈鹏先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图书馆挥毫

 

沈鹏强调“弘扬原创,尊重个性”,认为书法创作应超越对古人的机械模仿,在传统根基上寻找个人语言。他提出“书内书外,艺道并进”的十六字方针,鼓励书法家通过广泛涉猎诗词、绘画、音乐等领域,提升艺术修养。例如,他主张将山水画的“虚实相生”融入书法章法,使作品兼具空间纵深与意境空灵。

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推动书法教育进入高等教育体系,主持制定《中国书法发展纲要》,提出“书法可持续发展”理念。他设立“沈鹏工作室”,通过精英班、课题班等形式培养中青年书法家,强调“技、艺、道”的融合,为书法学科的规范化建设提供实践范本。

沈鹏通过“沈鹏范式”证明,传统书法在当代语境下仍具有创新潜力。他的作品在形式构成、空间经营、墨色运用等方面融入现代视觉意识,为书法与装置艺术、数字媒体的结合提供可能。

苏联解体前,沈鹏先生率团赴苏联编画册

 

沈鹏先生出席1998年《美术之友》编辑工作会议

 

沈鹏以“人书俱老”的沉淀,将个人生命体验熔铸为笔墨的苍劲浑茫。他的艺术实践不仅树立了当代书法的高度,更以“诗书合璧”的文人情怀,回应了东方美学在当代的传承命题。正如程大利所言:“沈鹏先生的书法,是学养、性情、时代在墨线中熔铸的结晶。”沈鹏的书法艺术是传统与现代、技巧与精神、规范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他以碑帖融合的笔墨语言重构草书范式,以诗性书写的精神内核赋予书法哲学深度,更以“弘扬原创,尊重个性”的理念推动书法从实用书写向纯艺术转型。在当代书法面临“传统断裂”与“创新焦虑”的双重困境下,沈鹏的艺术实践与理论思考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守正创新”的范本。其价值不仅在于技艺的巅峰,更在于对书法本体的哲学思辨与人文关怀——这使他的艺术超越形式,成为东方美学在当代的深沉回响。

 

沈鹏先生作品

 

澄怀观道

沈鹏 《澄怀观道》 99×27cm

 

江山澄气象,

冰雪净聪明。

沈鹏 《江山澄气象 冰雪净聪明》 138×34cm*2

 

格超梅之上,

涵养性中天。

沈鹏 《书法对联》 136×34cm*2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沈鹏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岳飞》 135×68cm

 

日日晴空照眼明,绿缔不动署炎升。

山如巨斧千般劈,身似清流不舍停。

蝉噪方添幽野趣,池平深蓄暮云横。

闲观落日心犹壮,数点归帆万种情似。

沈鹏 《七律》 137×68cm

 

取诸怀抱

沈鹏 《取诸怀抱》 69×41cm

 

皓月禅心

沈鹏 《皓月禅心》 134×34cm

艺老笔精湖海推,

画意忘形形更奇。

沈鹏 《书法》 64×42cm

如意

沈鹏 《如意》 63×34cm

 

雅逸

沈鹏 《雅逸》 48×30cm

 

月下谈深睡去迟,满身凉露夜何其。

鸡声未断钟声起,又是江头欲别时。

沈鹏 《<禦儿舟中别朗公>徐熥》 66×44cm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沈鹏 《<感遇十二首>张九龄  》 121×70cm

 

今闻东楚人,结网为书圃。

池墨泼飞云,紫毫挥广宇。

沈鹏 《自作诗》 100×46cm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沈鹏 《<岳阳楼记>范仲淹》 138×69cm

 

盘盘鸟道上青云,峻坂危坡路不平。

入险横穿豺虎窟,凌虚俯瞰鹗雕群。

三关形胜凭高尽,二水波涛出塞闻。

极目长城回望处,河边饮马汉家军。

沈鹏 《<黑峪>金志章》 138×69cm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公孙衍

热词: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