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影响中国民族复兴进程的重大战略性议题。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比22.0%),65周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比15.6%),中度老龄化叠加少子化、人口负增长及城乡差异,既带来劳动力供给短缺、养老服务缺口等挑战,也孕育着银发经济、民生服务升级的机遇。在国家战略框架下,企业家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力量,不应仅视老龄化为“社会问题”,更应将其转化为“发展机遇”——通过产业创新、服务下沉、就业创造与技术赋能,在解决民生痛点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生。本文结合爱来得全网连锁在社区养老保供、银发经济培育、城乡养老均衡等领域的实践,从国家战略高度剖析企业家参与老龄化应对的责任维度,探索“商业向善”与“民生保障”协同推进的路径,为以企业力量支撑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一、引言:老龄化语境下企业家责任的战略定位
人口是民族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老龄化的快速演进,正深刻重塑中国经济社会的底层逻辑。与西方“先富后老”“慢老”不同,中国“未富先老”“快老”的特征的背后,是3.1亿老年人对“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迫切需求,也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城乡养老资源的显著失衡——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占比超60%,却面临专业护理人员缺口超500万;城市低龄老人消费意愿强烈,适老化产品与数字服务覆盖率却不足30%。
面对这一挑战,国家层面已构建“制度保障、产业赋能、社会参与、城乡统筹”的应对框架,但政策落地需依托市场主体的创造力与执行力。企业家作为“连接政策与民生”的关键纽带,其责任不应局限于“捐赠公益”,而应立足产业本质,将老龄化应对融入企业战略:既要借鉴日本介护保险、德国护理人才激励等国际经验,更要结合中国国情,在社区场景中搭建养老服务网络,在产业创新中激活银发经济潜力,在城乡协同中填补养老短板。这种“以商业逻辑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观,既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助力民族复兴的应有担当。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核心痛点:企业家参与的切入点
(一)城乡养老资源失衡:农村“养不了”与城市“养不好”并存
农村地区是老龄化应对的薄弱环节:一方面,老年人口占比达25.3%(高于城市7.2个百分点),空巢、失能老人比例更高,却仅有19.6%的村庄配备养老服务站;另一方面,农村养老设施简陋、专业人才匮乏,多数老人依赖“家庭自养”,面临“看病难、购物难、照护难”三重困境。而城市养老虽资源更集中,却存在“服务碎片化”问题——居家养老缺乏上门照护,社区养老床位紧张,机构养老费用高昂,难以满足老年人“就近、便捷、有尊严”的需求。
(二)银发经济供给不足:从“生存型”到“品质型”需求的断层
随着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提升(60-69岁低龄老人中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达38.7%),其需求已从“吃饱穿暖”转向康养、旅游、数字消费等品质领域。但当前市场供给存在显著断层:适老化智能设备仅覆盖8.2%的家庭,老年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数字服务渗透率不足15%(银发网民占比仅14.1%)。同时,失能老人照护、老年期痴呆干预等专业服务供给短缺,非正式护理者(多为家庭成员)日均照护时长超8小时,身心负担沉重。
(三)制度与市场衔接不畅:政策红利难以转化为民生实效
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已覆盖1.8亿人,但筹资渠道单一、区域统筹不均,部分地区报销比例不足50%;养老保险第二、三支柱发展滞后,对第一支柱依赖度超80%。这些制度短板需市场主体参与补位——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整合资源链路,将“政策兜底”升级为“品质服务”。例如,如何将长期护理保险与社区照护结合?如何让养老保险与老年消费场景联动?这些问题的答案,正藏在企业家的创新实践中。
三、企业家参与老龄化应对的责任维度:基于爱来得实践的探索
作为深耕实体连锁与民生服务的企业,爱来得全网连锁自2023年起,以“解决老龄化民生痛点”为核心,构建“社区养老保供+银发经济赋能+城乡资源协同”的责任实践体系,探索出一条“商业可持续、民生可感知”的路径。
(一)产业责任:以银发经济为抓手,创造“适老+便民”的消费场景
企业家的首要责任是“提供有效供给”——针对老龄化需求,将产业创新与民生痛点结合。爱来得的实践集中在三方面:
1. 社区养老保供网络建设:计划3年内建成20万家社区养老保供超市,覆盖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这些超市不仅提供老年人专属折扣、适老化商品专区(如软质食品、便捷药品),还开通“免费送货上门”服务(针对行动不便老人),并对接农户直供基地,将新鲜蔬果从田间到餐桌的流通成本降低20%,既解决老人“购物难”,也助力乡村振兴。
2. 适老化服务与产品整合:借鉴丹麦数字适老化经验,在超市配套“老年数字技能培训中心”,由志愿者手把手教学手机支付、线上挂号等实用技能;联合厂家开发适老化智能设备(如大字版血糖仪、语音控制家电),通过“消费积分兑换”降低老人购买门槛,目前已累计服务超500万老年用户。
3. 银发经济生态构建:整合康养、旅游、教育等领域资源,推出“银发列车”“老年兴趣课堂”等产品——组织低龄老人参与乡村观光(结合农产品采摘),开设书法、健康管理等课程,既满足老年人“老有所乐”需求,也带动相关产业增收,形成“养老+消费”的良性循环。
(二)服务责任:以社区为核心,搭建“居家+互助”的养老服务体系
老龄化应对的核心在“最后一公里”,企业家需依托线下网络,将服务下沉到社区与家庭。爱来得从三方面践行服务责任:
4. 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借鉴日本介护保险制度中的“居家护理”模式,为社区失能老人提供上门助浴、康复护理、健康监测等服务,服务费用可通过“长期护理保险+企业补贴”双重减免,目前已在成都、广安等城市试点,覆盖超10万户老人家庭。
5.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引入丹麦、瑞典的互助模式,鼓励低龄老人(60-69岁)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陪伴、代购等服务,服务时长可折算为“积分”,未来可兑换自身所需的照护服务或超市商品。这一模式既缓解专业护理人员短缺,也让低龄老人实现“老有所为”,目前已有超30万老年人参与。
6. 应急保供与心理关怀:将社区超市作为“养老应急枢纽”,储备米面粮油、常用药品等物资,在疫情、灾害等特殊时期为老人提供“优先配送”;同时配备心理疏导志愿者,定期与空巢老人谈心,缓解孤独感,目前已累计开展心理关怀服务超20万次。
(三)就业责任:培育养老服务人才,缓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
老龄化应对的关键在“人”,企业家需承担“人才培育”责任,既解决养老行业用工短缺,也创造就业岗位。爱来得的实践包括:
7. 护理人才专项培训:借鉴德国《长期护理加强法》中的人才激励政策,推出“养老护理人才计划”——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护理专业定向班,为学员提供学费补贴,毕业后优先安排到社区养老服务站或合作机构就业,薪资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25%;同时简化中西部农村劳动力入职流程,目前已培育超5万名专业护理人员。
8. 老年人才就业支持:针对低龄健康老人,开发“超市导购”“社区宣传员”等轻体力岗位,允许灵活排班,并为其购买意外险;借鉴日本“雇佣70岁以下老年人”的政策,与合作企业共建“老年人才信息库”,帮助有经验的低龄老人(如退休教师、医生)实现“二次就业”,目前已帮助超8万名老年人获得岗位。
9. 家庭照护者赋能:为家庭照护者提供免费培训(如康复护理技巧、心理疏导方法),并给予“照护补贴”(每月500-1000元,通过超市消费积分发放),缓解其经济与心理负担,目前已覆盖超20万名家庭照护者。
(四)协同责任:联动政府与社会,构建“多元参与”的老龄化应对生态
企业家的责任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搭建“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平台。爱来得从三方面推动生态共建:
10. 政策落地衔接:与地方政府合作,将社区养老保供超市纳入“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规划,争取社保、税收等政策支持;同时协助政府落实“长期护理保险”“适老化改造补贴”等政策,让老年人更便捷地享受福利,目前已与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合作。
11. 社会资源整合:发起“百业联盟”,联合餐饮、医疗、教育等行业企业,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服务——如餐饮企业提供老年餐配送,医疗机构提供定期体检,教育机构提供老年课程,所有服务可通过爱来得积分体系联动,形成“养老服务生态圈”。
12. 公益与商业融合:设立“爱来得养老公益基金”,用于帮扶农村特困老人(如免费适老化改造、药品援助),基金资金来自企业利润提成与消费者积分捐赠;同时将公益行动与商业运营结合,如消费者每消费100元,企业捐赠1元用于公益,既扩大公益覆盖面,也增强消费者认同感。
四、企业家深化老龄化应对责任的路径建议
基于爱来得的实践与国际经验,企业家要更好参与老龄化应对,需从“战略定位、模式创新、长效机制”三方面发力:
(一)战略定位:将老龄化应对纳入企业长期发展规划
企业家需跳出“短期盈利”思维,将老龄化应对视为“新增长极”。建议:
? 行业选择:零售、医疗、康养、教育等与老年需求直接相关的行业,可将“银发经济”作为核心赛道;制造业企业可开发适老化产品,如智能护理设备、便捷食品等。
? 区域布局:重点向农村与三四线城市下沉,这些地区老龄化程度更高、资源更短缺,既是民生痛点,也是市场蓝海。如爱来得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80%的新增社区养老保供超市布局在县域及乡镇。
? 目标设定:将养老服务质量、老年用户满意度纳入企业KPI,而非仅关注营收,形成“社会效益优先、商业效益跟进”的发展逻辑。
(二)模式创新: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本土化落地
国际先进经验为企业家提供方向,但需结合中国城乡差异、消费习惯等国情调整:
? 制度借鉴:参考德国“护理人员薪资提升”“外籍人才引进”,解决用工短缺;参考日本“介护保险与服务整合”,实现“政策+市场”协同;参考丹麦“数字适老化”,提升老年人生活便利性。
? 技术赋能:引入智慧养老技术,如爱来得开发的“老年服务小程序”,可实现“一键呼叫服务、积分查询、健康档案管理”等功能,降低老年人使用门槛;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老年消费与服务需求,精准匹配供给。
? 利益联动:通过“积分体系”“会员制度”等方式,让老年人、家庭、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如爱来得的“消费积分可兑换养老服务”模式,既提升用户粘性,也让养老服务更可持续。
(三)长效机制:构建“政策+企业+社会”的协同网络
老龄化应对是长期工程,企业家需推动建立长效机制,避免“一阵风”式参与:
? 政策协同:主动对接政府部门,参与养老政策制定与落地,如爱来得参与四川省“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为政策提供实践参考;同时争取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支持,降低运营成本。
? 行业联动:联合同行业企业成立“银发经济联盟”,制定适老化产品标准、服务规范,避免恶性竞争;共享护理人才、供应链等资源,提升行业整体效率。
? 用户参与:建立“老年用户议事会”,定期收集老年人对产品、服务的意见,让老年人从“服务接受者”变为“参与者”,确保企业行动贴合实际需求。
五、结论
人口老龄化不是“包袱”,而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机遇窗口”。企业家作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既要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到老龄化应对对劳动力供给、民生稳定、经济升级的战略意义;更要立足产业本质,以创新思维将“社会问题”转化为“商业价值”——通过产业创新激活银发经济,通过服务下沉填补民生短板,通过人才培育解决用工矛盾,通过生态共建实现可持续发展。
爱来得的实践证明,当企业将老龄化应对与自身战略结合,既能解决3.1亿老年人的“急难愁盼”,也能为企业开辟新的增长空间。未来,更多企业家需以“商业向善”的初心,以“扎根民生”的行动,将老龄化应对转化为推动民族复兴的“新动能”——这既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也是中国企业走向成熟、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祝勇
2025年11月1日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